查看原文
其他

王慧:让更多人远离“肿瘤君”

2017-03-08 王红梅 科学家

撰文|王红梅

责编|宫奥博

本期嘉宾

王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1999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UAB)获得医学、理学博士学位(中美联合培养);1999年至2001年在美国UAB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美国UAB大学临床药理部、药理与毒理系任讲师(2001—2002)、助理教授及癌症药理学中心实验室副主任(2002—2005);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2005.10—),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2007—),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分中心常务副主任(2013—),所长专项助理(2014—),中国科学院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6.7—),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2016.10.31—)(目前工作处于从中科院到上海交通大学变动交接期)。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现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微生物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营养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会理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肿瘤分子靶点、营养药学、食品安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Nature Genetics、GUT、PNAS、Clin Cancer R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22项(授权13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成果转化7项。担任国内外多个杂志编委。目前承担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等多个研究项目。 


黛眉轻扫,语音温婉,知性优雅,沉稳大方中透着利落干练,思维严谨而又充满亲和力——刚上任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这位从小就有着“救死扶伤”梦想的女科学家,学成归国后从遗传、环境、预防、治疗等角度,全方位向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肿瘤”发起挑战。她带领团队研发出来的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不仅为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驾护航”,还在食品监测等领域推广应用,为老百姓守护“舌尖上的健康”。


近日,在位于岳阳路上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处于新旧工作交接阶段的王慧在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令记者感动的是,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有临床、药物和营养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科学家,她最大的期盼就是研究成果能尽早落地,让更多人远离“肿瘤君”。对她而言,就是要在新的更广阔的平台上,把握现有的一切时间,做更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救死扶伤”是儿时梦想

王慧出生于医学家庭,她儿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大学毕业后,王慧实现了这个梦想。在天津读研期间,她获得赴美进行中美联合培养的机会,在留学期间开始接触肿瘤药物的研究和转化。


“我一开始是临床医生,做妇科肿瘤研究。到国外学习期间,开展肿瘤药物研究,是很自然的承接。”王慧很庆幸自己拥有6年临床医生的经历,从临床医生变成有临床背景、很适合做转化医学的科研工作者。由于她很了解临床情况,这样的知识背景让她在迈向前端研究领域时视野广阔。“到美国,没想到一待就近10年。在这近10年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愈加感觉到科学研究和转化医学的重要性。一个医生,再优秀也只能点对点地服务病人;而临床转化研究成果,却能让全世界的相关患者受益。”王慧发现,从事临床转化研究能释放自己更大的能量,“我最期盼的就是研究成果能落地。”


2005年底,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引进,王慧加盟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并先后组建研究组、食品安全研究中心,获批中国科学院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推动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分中心落户上海生科院。谈及为何回国,她深情地说:“我只是觉得中国人应该回来,学成归国报效国家是件幸福的事情。”


“中国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之前是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包括结核、霍乱等。而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营养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人口老龄化,逐渐转变为以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为主要代表的慢性病,预计未来20年会有井喷。”王慧表示,如今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全球医疗模式已从单纯的病后治疗转向预防为主,“而我回营养所的初衷,就是为了从事肿瘤病因学以及营养和药物干预研究,即从遗传和营养等因素出发,探索肿瘤发病原因,寻求可行的营养和药物干预、防治方法。”


让肿瘤防治的关口前移

2013年,好莱坞女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切除双侧乳腺预防乳腺癌的新闻,让预防医学骤然间进入了大众视野。与其在患病后医治,为何不提前预防?


乳腺癌是目前女性发病第一位的肿瘤类型,在国内的发展态势呈现城市化、年轻化的特点。王慧表示,乳腺癌的发病原因有两个:首先是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女性如果携带BRCA1、BRCA2基因发生突变,其发病风险比正常人高80%以上;其次是环境因素,如雌性激素的影响,很多与女性健康相关的产品如化妆品、保健品都含雌激素,“如果一个女性携带与雌激素相关的易感基因,若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雌激素就可能成为诱发这类易感人群患乳腺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人们吃下食物,如何保证吸收营养的同时避免摄入潜在的有毒有害物质,一直是健康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我的研究是把肿瘤与食品的营养安全结合起来。”作为当前国内预防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有临床医学背景的王慧认为:从事医学的临床转化研究很有意义,能让有应用价值的原创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惠及大众是她的心愿,所以她的研究目标是寻找新的生物标记物和有效的干预手段,从源头遏制肿瘤。


想预防疾病,首先要知道病因,任何疾病的病因无非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她关注病因,关心遗传因素,也关心环境因素,特别是食品安全,怎么吃才健康?吃多少才合适?如何防止不安全的食物进入人体……“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预防更重要!”王慧表示,如果在吃的关口控制得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人们可能不得病或大大延迟患病,因此应对肿瘤的关键是“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她动情地说:“这样会大大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为许多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没有很好的办法救治,而且预后差,一旦患病将带来巨额的经济负担,很多家庭承担不起……”因此从国家层面以及国际视野看,都在倡导预防为主。


王慧告诉记者,目前为止所有研究表明,遗传对疾病的贡献度不超过15%—20%,大部分是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所致。同时,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高血压可以减少55%,脑卒中、冠心病可以减少75%,糖尿病可以减少50%,肿瘤减少1/3,人类平均寿命可延长10年以上。 


社会任职促进科研落地

从临床到药物研究,再到大健康中的营养与食品安全,最终回归到疾病的防控,像王慧这样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家,在我国并不多见。


她感恩自己赶上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好时光!她的成就在多方面得到认可,在Nature Genetics、Gut、PNAS、Clin Cancer Res等国际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引用3571次。在她获得的众多荣誉中,有两个里程碑: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该奖是中国科技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专业奖项,有中国青年科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2013年度共有来自全国6所高校和4所科学研究所的10位杰出女性获此殊荣,王慧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她还任“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Drug Discoveries&Therapeutics”“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多个杂志编委,承担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重大攻关等多个研究项目。


王慧在西班牙参加学术会议


目前,王慧还担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微生物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营养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和新药审评专家,上海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等十余项社会职务。


“这些社会职务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让我更好地了解行业和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使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成为可能。”她感慨道,“只有在中国才会有这样的机会,在国外不会有的,这就是作为中国人为祖国做事的自豪感。”


将“研究成果落地”进行到底

她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但都是围绕肿瘤而展开的。与大多数科学家不同的是,她的研究是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她以我国人群主要恶性肿瘤病因与营养和天然活性成分预防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遗传、营养和食品安全因素,系统性探讨肿瘤多阶段、多层次的预防方法,形成肿瘤预防“易感因素发现—功能研究—靶点确证—营养和药物干预”的研究新思路,对有效预防和控制我国肿瘤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让科研成果落地,她说到做到。目前为止,她带领团队申请国内外专利22项(其中授权13项),成果转化7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在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现场,在食品安全检查的前沿“阵地”……她和团队研发的科研产品或技术都在切切实实地服务大众。


目前为止,她主持研发的优质抗体、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20余项,转移转化收益1000余万元;研发的新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成功服务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研发的检测技术产品在上海食药监管部门、浙江舟山疾控中心、河南商科所等多家单位推广应用;研发的食源性致病菌单克隆抗体成功转化给法国梅里埃公司;研发的农药残留快检产品获得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支持并开展示范应用;主持完成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获得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并开展了一系列对外服务。


王慧在南非好望角


同时还有很多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转化。比如在遗传因素方面,王慧和她的团队独具匠心地建立了以“易感因素发现—功能研究—靶点确证—营养和药物干预”为核心的一整套研究策略,其中对MDM2的研究最为深入和系统。MDM2是包括中国人群在内的不同种族人群多种肿瘤易感的癌基因,研究发现MDM2能够直接调节多个基因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MDM2可能成为肿瘤预防和治疗的分子靶点。通过系统实验,王慧同时探索了膳食营养成分和天然活性成分进行干预治疗的潜在可行性,为今后筛选更有效的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她还首次在国际上破译胆囊癌基因突变图谱,提出ERBB受体作为胆囊癌治疗新靶点,发现肝癌免疫治疗关键分子CCR2/CCL2,助力肝癌的预防和治疗。


“许多癌症是可以通过积极干预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有效防控的。”王慧告诉记者,“适量补充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健康、预防肿瘤,我们团队在如何补充、补充多少量才能达到最佳干预效果以及个体化干预策略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产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基于维生素D的研究最近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撰稿专家笔谈‘精准医学时代的精准营养’,旨在推动中国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据透露,她的团队正在筹建“维生素D相关的检测——精准营养干预”的系统解决方案,希望为中国成人慢病与营养监测提供技术支持,这项工作也为实现基础研究的应用转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热爱画画,会拉提琴,能歌善舞,当过主持人……生活中的王慧爱好多元化,追求美而优雅的科学家风采;工作中的王慧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她特有的魅力,吸引和感召着更多优秀的年轻人一起并肩在科研一线。


“一个人要尽可能全面发展,情商和智商如果都高的话,会有很多潜力可挖,会走得更远。”王慧将“理想、坚持、担当和感恩”作为对年轻人的寄语。在她看来,做好科研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热爱科研、求实创新、全身心地投入。“一旦发现适合科研的好苗子,我会对其进行引导与鼓励。之后你就会发现他们进步得非常快。”她对记者表示。


王慧参加毕加索博物馆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她认为了解这一点是选拔人才的重要前提,人一定要有“理想”,首先能静下来,要有热情和兴趣,要专一并为之付出,同时要有长、中、短期的具体规划。她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一定要成为企业家或科学家,“成功可以是多样的。在团队中即使是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不可或缺。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充实感,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成功!”所以她认为,要对自己有非常好的判断,正确认识自己,效率才会得到提升。


其次是“坚持”,坚持与否是一个人做事能否成功的重要品质,在面临困境时,坚持下去可能就会“柳暗花明”。第三还要有“担当”,对自己的言行要勇于承担责任。第四要懂得“感恩”,包括对国家、父母、老师和社会等多方面。


“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她常说,在行动之前需要有很好的思考,方能事半功倍;每天在做一些事情,哪怕很小,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事,都是有意义的;对于一些困难,即使跨越不了,也可以汲取经验从头再来,很多时候从失败中获得的更多。


对于从事科研的女性,她表示确实要付出更多努力。读研究生入学时女性占很高的比例,但成为引领角色的女性不多。由于社会分工、传统观念等原因,女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能坚持下来走科研这条路的很少。但她同时表示,科学界已经考虑到女性特点,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比如基金委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在对申请人的年龄限制这一点,女性申请者比男性申请者放宽了两岁(2016年)。谈及多年来的科研历程,王慧颇有感触:“科研工作是不分性别的。对于优秀的女学生,如果有人能够对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她们将会发现科研的魅力,在科研岗位上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今,她的不少学生已成为科研中坚力量,有的成为副研究员,有的出国深造,这对她来说是很大的欣慰和收获!


让更多人懂得“舌尖上的科学”

“抽烟、肥胖和感染,这三个因素能控制好的话,就能降低肿瘤发病的70%。”本次采访中,尽管内容大多围绕肿瘤专业方面相对艰涩的问题,但王慧在与记者交流时,常会举一些生动活泼的小例子,一些权威数据也被她“随手拈来”,让我们的这次交流变得生动高效。


深入浅出地向大众科普——“让更多人懂得舌尖上的科学”,也成为王慧长期以来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为此她经常组织或参加各种以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对于生活在上海街弄里巷的饮食男女来说,王慧这个名字已经颇为大家所熟知。无论是在上海科技馆组织可容纳几百人的大型系列讲座,还是走进社区居委会的小型科普会场,普及知识要做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生动幽默,是王慧和同事对自己的营养和食品安全知识传播和科普宣传的硬性要求。

王慧在悉尼参加学术会议


早在2012年,王慧就和研究所的同事开始了关于食品安全的科普讲座工作。那年10月,他们与上海科技馆共同组织了以“关注食品安全·关爱生命健康”为主题的上海科普大讲坛系列讲座,还在上海科技馆作了题为《舌尖上的科学——走进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科普报告,为听众带来了一场有关营养与食品安全科学的头脑风暴。


在随后几年间,王慧和同事一起,坚持在各种场合为大众做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工作。他们的科普足迹,不仅留在了解放日报社、徐汇区天平街道等上海的部分单位,还踏遍了嘉兴等几个周边城市。


同时, 他们还利用新媒体传播科学。2014年,王慧和研究所的同事一起,建立了“食品安全与健康”微信公众平台,向公众介绍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食品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健康危害与预防等知识。公众号知名度与粉丝量不断提升,成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科普工作的明星窗口。2015年,她的团队又建立了“癌症研究Team”微信公众平台,实时播报前沿科研资讯,传播癌症防治知识,因其权威、生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粉丝关注。甚至在“知乎”上,也能看到王慧在热心回答网友的提问。


此外,在《中国科学报》等平台上,王慧发表了《塑料微粒对人体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塑化剂,你了解吗?》《阳光维生素D能否照进癌症这片阴霾?》等系列文章,“把食品安全知识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帮助尽可能多的人更健康。”


营养与食品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无论你是谁,拥有多少财富,处在社会金字塔的哪一层。王慧的职业理想是“让更多人拥有健康”,并为之不懈努力。2016年,她获得首届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今后,王慧肩负的担子将会更重。2016年,她在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全球招聘中脱颖而出竞聘成功,10月底开始走马上任,聚焦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正在筹划学科构建、大数据、多中心临床研究、营养食品安全等更多、更长远的规划。 




作者简介

王红梅,上海报业集团下属《I时代报》资深记者,上海世博会上会记者,在科技、环保等领域有十多年新闻策划和采写经验,作品曾获上海新闻奖、中华环保世纪行好新闻等。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杂志2017年1月刊青年才俊栏目。

      《今日科苑》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社会性科技期刊。致力于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搭建老科技工作者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向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授做人做事做科研经验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培养扶持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平台。

  前方有更多不可错过的精彩!!

组织建设视角下的科学共同体

“万婴之母”林巧稚|卢煜明院士科研路上的幸与不幸

霍布斯的质疑:实验和公共空间

“痛痛病”的剖析与思考|执拗的牛蒡

投稿、转载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邮件联系

邮箱:kxjbjb@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号:kexuejia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